90后北大教授造“轮子”:宁王狂砸11亿,美团连夜送钱,24亿赌它淘汰第一批夜间
90后北大教授造“轮子”:宁王狂砸11亿,美团连夜送钱,24亿赌它淘汰第一批夜间工作者凌晨三点的北京芍药居,街角药店的玻璃门后亮着冷光。外卖骑手扫码时,瞥见机械臂正轻巧地夹起一盒退烧药——那铁家伙长得像带腿的货架,却比夜班店员更稳:前一秒刚避开倒在地上的货筐,后一秒就斜着抽出被价签卡住的药盒。这是33岁北大教授王鹤的手笔,一个放弃了“人形机器人”酷炫路线的“笨发明”,却让宁德时代砸了11亿,美团追着投钱,两年吸金24亿,成了资本圈最野的赌注。王鹤的办公室里,特斯拉工厂的照片挂在墙上,桌上的机器人样品却透着股“实在”:轮式底盘加可折叠腿,没有人形机器人的关节,活像个会移动的工具架。“别人烧钱教机器人翻跟头,我们先练‘抓东西’。”面对投资人“不够前沿”的质疑,这位斯坦福博士的回答带着理科生的直爽,“双足机器人每千小时坏8.7次,轮式才0.3次,你选哪个干活?”2016年在斯坦福读博时,学半导体的王鹤突然转了方向。物理学背景让他钻了个“牛角尖”:机器人要先能稳稳当当地做事,再谈酷炫。他带着学生死磕一个基础问题:怎么让机械臂像人手一样“懂轻重”——抓软面包不捏扁,拿药瓶不刮花标签,捏果冻杯不打滑。这看似简单的突破,在2023年炸了锅。他们用十亿级仿真数据训练出GraspVLA模型,让机械臂成了“万能手”:抓零食、药品、日用品,成功率飙到95%。传统机器人得给每类商品单独编程,王鹤的方案却能“一通百通”。蓝驰创投的投资人看完演示,当天就把种子轮的钱打了过来:“这不是实验室玩具,是能挣钱的工具。”在北京十家试点药店,Galbot已经顶了半年夜班。店长张伟算过一笔明白账:以前请两个夜班店员,月薪加社保要2.5万,机器人摊薄成本后才1.8万,还不用算加班费。更绝的是它的“抗造”——暴雨天不抱怨,大半夜不犯困,上个月货架倒了,它自己挪开障碍物继续干活,换成人早得手忙脚乱。这恰好戳中了美团的痛点。平台上1000万骑手都是外包,夜班每单补贴比白天高40%。去年试点24小时智慧药房时,用Galbot替代夜班人力,成本直接砍了57%。“它不用买保险,不请假,更不会嫌单子少。”美团零售负责人在内部会上拍板,这钱必须追。今年王鹤团队又放了个大招:GroceryVLA技术让机器人能“摸透”商品脾气——面包软就轻捏,药瓶滑就微调角度。这直接把新店部署速度提了10倍:以前传统机器人要调试半个月,现在Galbot两天就能上岗。宁德时代领投的11亿,创下具身智能赛道纪录,也暴露了资本的算盘。在宁德的工厂里,Galbot已经开始搬电池包,一个机器人顶2.6个工人。“它们不用抽烟提神,但我得学编程了。”老工头周师傅看着夜班组从12人缩到3人,语气复杂。更猛的布局还在后面。今年6月,博世集团和银河通用成立合资公司,瞄准汽车装配线;王鹤则放话:“今年落地1000台,三年冲10万台。”这背后是明晃晃的替代逻辑:第一批被盯上的,正是药店夜班员、仓库分拣工、工厂巡检员——那些月薪5000到8000的“深夜工作者”。王鹤的野心不止于此。他在智源大会上演示时,随口说“Galbot,我又热又饿”,机器人就自己规划路线,从货架上抓来饼干和饮料。“现在它能管药店,明年就能看便利店,后年就能进工厂拧螺丝。”他指着屏幕上的扩张图,“具身智能的终局,不是实验室里的花活,是超市冷柜的结霜声,是工厂流水线的油污味。”北京芍药居的药店蓝光依旧闪烁,店长张伟给老顾客发微信:“夜里来药扫码就行,那铁伙计比我靠谱。”资本的盛宴与劳动者的焦虑,正被这个90后教授的“轮子”碾到一起。而王鹤办公室的白板上,一行字格外醒目:“先解决吃饭问题,再谈星辰大海。”